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内容

关于印发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晋政办发〔2007〕16号)-此件于2017年7月31日宣布失效。

admin4年前 (2021-07-05)新闻中心1627

  年,是我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和谐山西的重要时期,是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关键阶段。深入实施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战略,进一步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基点。《山西省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于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着力于推进产业科技进步,是科技领域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公共产品,是引导全社会科技开发活动的行动纲领,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政策指南。

  “十五”期间,我省科技战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结构调整,按照“创新、产业化”的思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全省科技创新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有效促进了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根据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我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26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16位,平均每年前移2位。“十五”前四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2项,其中,有4项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获得国家奖励项目占国家授奖总数的比例比“九五”期间提高了64%。科技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的数量按近40%的速度快速增长,被引用的论文次数比“九五”时期增长了3倍。全省科技人力资源、科研物质条件、科技活动人力投入和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等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建立了5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省级重点学科,17个重点实验室、21个科研中试基地。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1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0户、省级行业技术中心5户,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户。初步形成了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研究开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为核心,以政策法规、科技投入、人才队伍、中介服务和国际合作为支撑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展,与美、英、日、法、俄等39个国家建立了国际科技合作关系,建立了3个国家引智示范基地,形成了以太原高新区、长治高新区、省农科院等单位为核心的一批国际合作平台。

  ——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进一步提高。国家级镁及镁合金产业化基地、国家制造业信息化示范省及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等重大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CAD技术、DCS集散控制系统及PLC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成功投放市场。建成7个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和6个国家级星火区域性支柱产业,扶持了14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项目,创建了1个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17个省级科技示范园区。完成了“863智能农业信息处理系统——山西省示范区”项目,实施了“农村技术承包计划项目”,有效促进了农业技术成果转化。农作物高产多抗、优质专用育种技术取得突破,选育了一批优质新品种。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成长。与“九五”末期相比,全省正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不足两百家增加到现在的564家,其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376家,区外高新技术企业188家,初步形成了以太原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载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群,以新材料、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列入省“1311”规划的99个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中,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14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6项。高新技术企业技工贸总收入达到了612亿元,翻了两番多;高新技术产业提供的工业增加值达到194亿元,翻了三番。

  ——“三大科技战略”实施成效显著。科技专利战略取得成效,各种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年均10%以上的增长势头,近5年各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接近过去15年的总和。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到过去15年授权总量的3倍以上。科技人才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人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在晋两院院士达到6人,全省博士点总数达到66个,硕士点306个,“十五”前四年累计培养博士349名,硕士5174名。硕士、博士等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占科技人才队伍的比重明显提高,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高效化、精干化趋势。技术标准战略深入开展,企业技术标准化体系基本健全,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标准化技术的制定工作进展顺利。

  ——科技中介服务发展迅速。以国家级山西省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为龙头,建成科技企业孵化器20个。科技创业投资规模和领域不断扩大,累计完成科技风险投资6.65亿元。生产力促进网络基本成型,山西省成为全国8个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重点省之一。技术市场逐步向区域一体化方向发展,成立了环渤海技术转移联盟。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形成,科技资源共享程度进一步提高。建成了涉及人身安全的综合商品检测服务平台和医药、农药和兽药专业检测平台,建立了全省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组建了拥有60台(套)大型仪器机组的科研条件服务平台,探索出一套以资源共享为核心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支专业化的技术保障人才队伍,为增强全省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较好的物资和信息保障。

  ——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我省80%的大中型企业还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创新机构,已经建立的也有一半不能正常运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规模小,还未形成体系。高新技术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1.62%,新产品产值只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93%,半数以上企业没有新产品销售收入。多数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科技活动投入严重不足,技术进步步伐缓慢,妨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相互脱节的问题尚未根本改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引领作用和支撑能力仍显不足。科技创新驱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尚未形成,“技术瓶颈”问题比较突出,高消耗、粗放式产业开发模式仍然占据主导,万元GDP综合能耗居全国30位。产学研合作仍然停留在项目协作层次,以产权为纽带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尚未真正建立。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中间环节不畅通,技术转化率只有35%,比全国低5个百分点。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万人技术成果成交额位列全国第28位,高新技术产业化仅列第27位。

  ——科技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省属开发性研究机构的企业化改造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科研机构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仍未与政府部门彻底脱钩,仍未成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独立市场主体。科技资源配置仍然存在着部门分割和条块分割现象,统一、开放、高效的科技资源组织管理体制仍未建立。

  ——科技投资规模偏小和比重偏低。全省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14%,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强。仍有部分市县科技三项费用没有达到1%的法定要求。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且不能及时到位,难以保证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全省企业科技投入平均只占销售收入的0.23%。创业投资机构数量少、实力弱,政府各类科研基金管理封闭,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领域的渠道不畅、载体不健全。

  ——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人才成长的环境条件不够宽松,人才配置不合理,人才结构无万人,分布在工商企业不足30%,在乡镇以下基层工作不到5%,非国有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科技人才严重缺乏。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强技术创新工作。 “十一五”乃至未来更长时期内,我国能源供给相对紧张的状况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煤炭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山西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的支撑地位不会发生根本改变。山西作为全国蕞重要的能源基地,必须立足我国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加强煤炭液化、煤炭洁净燃烧等领域的技术创新,提升煤炭集约开发和延伸转化能力,强化并更好地发挥我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方面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全力提升科技进步的保障能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资源承载力不足,是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要站在增强全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度,在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恢复整治等关键技术领域求得突破,在资源和环境管理、节约型社会建设研究方面有所作为,切实发挥好科技进步对我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引领作用和支撑保障作用。

  ——优化产业结构,要求有效增强科技创新的产业支撑能力。科技进步是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的重要动力。全省科技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的需要,加强先进适用工艺技术开发和管理模式研究;围绕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煤化工等新的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抓好原创性开发和成果转化工作,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提升产业结构层次的支撑和推动作用。

  ——促进社会和谐,要求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构建和谐社会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科技要服从和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要按照农业科技、工业科技与服务业科技并重,城市科技与农村科技并重,硬技术开发与软科学研究并重的原则,调整城乡科技资源配置结构,改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使科技进步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经济全球化进程深化,有利于加快我省主导产业技术进步速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我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际制造业向我国的转移步伐明显加快,并呈现出制造基地与研究开发基地共同转移、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共同转移的趋势。这种趋势有利于我省依托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在扩大开放、引进资金的同时,引进先进技术、人才乃至相关研究开发机构,加强内涵型合作交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主导产业技术进步的进程。

  ——科技交流深化,技术扩散速度加快,有利于山西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和区域间科技交流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先进适用技术转移的来源大量增加,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领域的应用和渗透速度明显加快。这些技术发展趋势,有利于我省采取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跟踪和技术模仿等手段,实现科技水平的跨越式提高。

  ——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有利于我省科技在优势领域实现突破和赶超。当代科技发展越来越呈现出综合发展的趋势,学科交叉渗透和技术集成整合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法。这种趋势和方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微电子技术对其它科技领域的渗透和扩散,给具有后发优势的我省提供了新的技术创新平台、新的技术创新手段,为我省科技在特色领域和优势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要战略性机遇。

  ——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快速增强,为加大科技投入、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保障。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重化工业化阶段,预计这一阶段至少会持续二十年以上。这为我省能源、冶金、装备、化工、建材等优势产业提供了持续扩张的市场空间,为地方经济特别是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提供了重要动力,从而为扩大科技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和财政保障。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大力实施科技兴省战略,全面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面向全面小康社会和“双新基地”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以共性与关键技术创新、技术综合集成、产业化应用技术专项为突破口,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跨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加快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自主创新。加强自主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明确战略重点,抓住关键技术,启动重大科技专项,重视集成创新,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再创新的能力,走具有山西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重点跨越。重点跨越是加快区域科技发展的重要途径。坚持有限目标原则,选择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的、有一定基础的重要科技领域,实施政策和投入倾斜,培育区域技术特色,集中优势科技力量,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力争在优势产业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力争实现产业与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支撑发展。支撑发展是科技进步的根本任务。紧紧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着眼市场需求和技术需求,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实施重大技术和工程专项,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支撑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支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引领未来。引领未来是科技工作的神圣使命。前瞻未来发展和长远利益,在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若干领域超前部署,努力探索新的发展方向,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开辟新的产业领域,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发挥科学技术的指向和引领作用,使科学技术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力量。

  ——科技综合实力得到较大提升,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取得突破。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有效增强,科技综合实力达到中西部上游水平,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产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大提升,重大技术专项取得突破。优势产业技术及装备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末水平,能源综合利用技术、重型设备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农业现代技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综合集成创新取得突破,优势产业领域的技术应用水平大幅度提升。太原、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迈上新的台阶,高新技术产业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5%左右。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显著提升,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技术取得突破。矿产资源、水资源开发保护技术,节水、节能技术、生态恢复与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水平显著提高,循环经济技术框架初步建立,公共科技技术开发与服务体系明显改善。

  ——基础研究整体实力得到较大提升,优势学科领域取得突破。科技产出水平明显提高,量子物理、分子生物学、合成化学、材料制备、中医药等优势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科学研究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20个左右的基础研究基地,20个左右的基础研究团队,国际论文数量年均增长率达到3%以上,力争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零的突破。

  ——科技共享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取得突破。初步建立起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科技共享机制和相应的科技服务系统。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达到3—5家,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家以上,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家以上。

  ——科技创新环境明显改善,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取得突破。初步建立起比较健全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科技资源组织体系、科技投资支撑体系、科技人才开发体系、技术中介服务体系和地方科技法规体系,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提高到新的水平。形成科技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全社会研究与开发(R&D)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1.2%以上,科技三项费占全省财政支出总额的比重依法到位。

  围绕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农业生态安全和农民增收三大主题,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结合,以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技术、畜禽高效养殖技术、农业减灾防灾技术、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业科技的持续创新能力,健全农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种植业技术。常规育种技术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开展小麦、玉米以及小杂粮等种质资源研究,开展超高产新品种、名特优新品种、抗旱节水新品种的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加强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农业气象灾害防御技术研究、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种植制度影响研究。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防御系统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从农艺节水、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入手,加强农业节水集成技术研究。推动农机机械与设施农业技术升级,建立设施种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生产体系。

  ——养殖业技术。抓好畜禽和饲草种质资源的收集、引进、鉴定和新品种选育技术研究。促进饲草、饲料的加工、调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加强畜禽疫病的研究与防治技术开发。重视标准化、机械化的养殖技术开发及其机械化设施生产。

  ——林业科技。进一步开发黄土丘陵区、长城沿线风沙区的适生、适地草种、树种的引选栽培技术,加大对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工程的技术支持。加强红枣、核桃、葡萄等特色林果新品种的选育和技术推广,开发病、虫、鼠害的预报和防治技术,健全果品质量监督技术体系。

  ——农产品加工技术。开展农产品加工及功能食品研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畜牧产品储运保鲜、粮食产后减损、优质特色杂粮加工储藏开发及果品蔬菜储藏保鲜关键技术研究。健全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技术。加强农林生物质资源开发技术研究,重点开发新型沼气工程技术和燃料乙醇、生物柴油规模化高效提取技术。

  ——农业高新技术。以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重要农艺和抗逆性状改良的基因叠加与聚合技术,农作物与畜禽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优良畜禽品种体细胞克隆、动植物生物反应器关键技术,微生物农药、肥料、食品、饲料用酶制剂开发技术。重点建设农业信息标准化体系平台,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实现农用物资设备、农业生产管理和经营决策的智能化和数字化。

  ——区域农业技术开发。按照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杂粮区、中南部水果蔬菜园艺区的农业总体布局要求,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技术的集成组装与示范推广,重点抓好区域性中低产田改造、区域性大面积单产均衡增产、区域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等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应用推广,建设农业科技开发示范区和推广基地,为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定位,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大力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生物技术及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创新为核心,高新区建设为支撑,壮大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实力。“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太原、长治2个高新区,重点支持100家高新技术企业,重点抓好能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重型装备制造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材料工业、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等8大产业领域关键技术攻关。

  ——能源及相关技术。以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安全生产、信息化改造为主要方向,重点支持煤炭高效集约开采装备与工艺技术、煤炭生产自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矿井瓦斯监测预警和安全生产技术、煤炭清洁生产技术的系统集成开发,加强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洗中煤和煤矸石发电技术及煤炭综合利用技术、煤电化联产技术装置及其应用、电力工业节能降耗技术与工艺开发,推进能源综合利用与深加工技术开发。

  ——冶金工业技术。以节能降耗、清洁生产、延伸加工为主攻方向,支持重大装备与工艺技术升级和深加工产品技术开发,重点支持大型、连续、紧凑冶铸装备及工艺技术,不锈钢、合金钢、优质钢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氧化铝、电解铝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铝镁合金开发技术、铝材深度加工技术,钢铁工业污染物或废弃物的再资源化、再能源化及社会大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

  ——化工工艺技术。以煤化工和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重点开发煤基合成油制备技术、基于焦炉煤气的煤基多联产技术、配煤和无烟煤炼焦技术及煤焦油延伸开发技术等先进煤化工技术,发展新催化技术、新分离技术、聚合物改性技术,精细化工产品产业化技术以及化工环保产业技术装备研究开发。

  ——重型装备制造工艺及技术。围绕制造工艺与装备的现代化、信息化,开展共性与关键技术开发,提高重型机械产品开发与制造能力。重点开发智能化、高效采煤设备和工艺技术、铁路机械和专用机械生产工艺技术、重型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技术、铸锻造设备及工艺技术等。

  ——电子信息技术。以光机电一体化、微电子、新型元器件、软件、现代通信为重点,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核心,提高电子信息技术的原始创新能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升级换代、应用开发与产业化发展。

  ——生物医药技术。以中药现代化综合技术开发为主攻方向,加强中药现代化的关键工艺技术和集成工艺技术开发,搞好重大抗生素、氨基酸、新型酶制剂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支持创新药物、基因工程药物的开发及产业化,开展微生物发酵工程、生物化工新工艺等共性技术与工艺的研发。

  ——新材料工艺技术。重点支持纳米材料、钕铁硼磁性材料、镁与镁合金材料、高岭土系列材料和半导体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继续促进新型炭素制品、碳纤维、铁合金、粉末冶金制品、耐火保温材料、粉体及微孔材料、环保节能建材等新产品的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继续在机械、冶金、化工等领域开展数字化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开发与推广产品和零件制造过程的拟实仿真和优化技术、现代创新设计技术、精密成型技术、超精密加工制造技术、特种加工技术,重点开发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和应用集成等关键技术。整合发展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产业发展,重点开发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老陈醋生产工艺过程自动控制系统等应用软件。

  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解决我省资源、环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加强资源节约、生态恢复、污染防治、城乡建设、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现代服务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共性技术推广,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为实现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资源科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导向,重点加强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土地资源有效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研究与技术开发。支持重要成矿区矿产资源勘查与调查评价研究,重点突破矿产资源勘探中的重大关键技术,发展深部采矿与高效选矿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发冶金、化工等高耗能工业生产过程集成优化节能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交通节能新技术,电力电子节能技术,高效热交换器和热系统的节能技术等。发展农业、工业、城市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重点突破矿井水回用、劣质水多级利用和中水回用技术。加强人工增雨技术、多种水资源联合调度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开展农用地保护技术、城镇与产业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土地开发整理技术及土地资源管理技术的研究。

  ——生态与环境科技。制定更加严格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开展环境污染损益分析研究、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价、电磁辐射本底监测研究,开展生态环境卫星遥感动态监测技术研究、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反馈机制研究,加强生态区划与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生态补偿机制政策研究。加强流域治理、生态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研究、技术开发与示范。重点支持小流域综合治理、矿区和采煤塌陷区生态恢复重建、风沙源区土地沙化防治问题研究与技术开发。开展环境承载力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建立科学的排污总量分配机制。开展工业清洁生产、环境监测、大气污染控制、污水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工艺技术研究,加强烟气脱硫、焦化、化工废水、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开发。开展区域性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研究,支持城市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河流水污染综合防治,焦化、冶炼、陶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园区复合污染综合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开发。

  ——城市化与城乡建设科技。加强城市化与城市人口增长、资源型城镇可持续发展、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化模式及其评价体系、城市群与小城镇发展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发。开展城市景观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城市气象影响研究。开展城市规划技术与设计标准研究。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关键技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技术、城市公用事业建设新技术、建筑工业关键技术、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研究以及住宅产业化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加强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城镇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性开发技术研究以及文物古迹的检测、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

  ——人口与健康科技。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糖尿病、高血压等重大疾病,肝炎、艾滋病、人畜共患疾病、寄生虫病等传染病,氟中毒、碘缺乏症等地方病的早期诊断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开展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疾病有效疗法的研究。加强重大疫情、流行性突发疾病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和监测、防治技术开发。加强重要病原体致病和保护性抗原基因、病原体与机体的相关作用、人群易感基因、核酸及蛋白标识分析、媒介传播机制与效能等基础研究,加强药品及医疗器械控制、监督、检验技术研究。研究开发无创伤、非手术、可复性避孕节育新方法和安全、方便、个性化的避孕药具新品种、新剂型,研究现有避孕节育方法和避孕药具的长期安全性、副作用发生机理及防治方法,进一步提高现有避孕方法的有效率、安全性。研究出生缺陷干预的新技术、新方法、新产品。

  ——防灾减灾科技。开展对多发性地震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等的成灾条件和机理研究,开发灾害预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技术。重点加强干旱、冰雹、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地震、滑坡、山体崩塌、矿震、矿区塌陷等地质灾害的预报、监测、防御技术研究。开展地震预警机理研究、加强城市群的地震安全技术研究及农村民居地震抗震研究、重视中南部地区和首都圈地区地震预测预报和地震防灾技术研究及重大战略工程地震应急响应自动处置技术研究。

  ——公共安全科技。加强社会安全、食品安全、生产及交通安全、爆炸安全、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重大事件、事故的监测、预警、应急反应、指挥决策等方面的关键技术体系。重点研究与开发刑事司法与信息网络安全技术、突发事件控制技术、重大矿山灾害事故预警与应急救援技术、食品安全监控与保障技术、火灾爆炸监控与防治技术等。

  ——服务业科技。以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强交通运输、通信、旅游、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与实用技术开发工作,优先支持信息、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产业的技术开发,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技术水平。重点研究开发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地质处治技术、黄土边坡稳定技术、特定的地区和交通条件下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技术、大型改性沥青制备及装置等关键技术。开发城市交通管理系统,高速公路智能管理系统及机电设备监测鉴定技术。研发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技术与网络软件平台,以及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及相关产品。支持现代服务业的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支撑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的技术、软件和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开发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整合的统一平台建设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以视、音频信息服务为主体的数字媒体处理关键技术。支持数字化、网络化培训和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发展的技术。支持服务业的网络信任体系的技术、密码技术、认证技术等。

  坚持服务区域发展目标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学科推动和需求牵引相结合,创新与应用相衔接,重点项目与面上项目相兼顾的原则,支持面向学科发展和科学前沿的学术探索活动,培育和建设新兴交叉学科。针对我省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突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优势领域研究,突出原始创新研究,争取在量子物理、化学工程、生物技术、新材料、工业信息化、机电工程、资源与环境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数学、物理学和力学。重点研究非线性理论、代数理论、微分方程理论、生物数学及组合优化、蕞优控制理论及相关应用研究;激光物理与技术、量子力学、凝聚态物理、软物质物理、中高能核物理;复合材料断裂理论及实验方法、多物理场耦合作用下材料性能和结构行为;工程流体力学;新型热力循环机理和非平衡热动力学等,力争在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通讯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化学化工科学。重点研究理论化学中的新计算方法、先进检测与诊断技术与方法、药物中间体手性合成组合化学、环境化学关键问题、特定功能材料的性能机理、功能基因组分析技术和方法、醇醚燃料燃烧理论、燃料设计理论与技术等,力争在合成化学、环境化学、醇醚燃料、煤原位制油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机械、电气工程科学。重点研究机械结构与系统性能的创新设计、大型复杂机电液系统的智能控制、运行监测与故障诊断、电能产生、变换、传输、利用中的新原理、新结构及相关的非线性问题、高性价比的可再生电能源、节能、储能技术及其系统、新型电机的现代设计与控制技术;动力机械设计的新原理和新方法、多孔介质及微尺度传热介质、辐射与相变换热、清洁、超声速、微尺度燃烧理论与应用。

  ——材料科学。重点研究高性能轻质结构材料及其合金的制备及应用、新型纳米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高性能复合材料、高品质磁性材料改性、传统材料表面改性的基础研究。

  ——信息科学。重点研究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智能中文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进化计算与智能控制、模式识别与智能图像处理、先进控制策略理论与技术、复杂电路系统非线性基础理论、信息压缩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量子信息、量子通讯和量子测量。

  ——生命科学。重点研究基因组学及蛋白质组学、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机制、药物作用机理和药物相互作用、生物代谢产物及途径和调控机理、动植物重要基因的功能性研究及种质创新、环境生物学及环境治理、主要作物优质、高产、抗逆的生物学基础、食品与生物安全基础研究等,力争在动植物重要基因的功能性研究及种质创新、重大疾病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突破。

  ——地球科学。研究气候变化及适应对策、干旱灾变规律及疫情灾害发生的气候条件,重点研究土地退化过程、机制及防治技术、历史时期环境演变过程及机制、大规模采矿的环境、灾害地质与环境地球化学效应、地震成因机理、立体监测、地球探测、地震预测预报技术、古人类遗址的古地磁学理论方法等。

  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我省产业技术需求,按照“强化应用、重点突破”的原则,依托优势科技资源,创新科技组织体制和科技资源配置方式,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集中力量在洁净煤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生物技术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为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以下19个重点技术专项。

  “十五”期间,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成功实施了基于浆态床的“煤间接液化技术”项目,在煤基合成油关键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十一五”期间要对专有技术进行验证性试验研究,包括完善重质馏分油IA催化剂技术,开发轻质馏分油IIA催化剂技术、烯烃叠合制柴油技术、重蜡悬浮床加氢技术和尾气转化技术,开展大型浆态床反应器结构研究等。并提供120万吨(蕞小经济规模)以上煤基合成油生产基地建设的技术支持。

  同时,继续进行中试试验,完善和改进关键技术,优化工艺过程,进行工业过程方案系统分析,加强研发基地建设,在潞安矿区启动建成一个10万吨级合成油工业示范厂,为“十一五”中后期在煤炭主产区建设500万吨级规模化煤制油项目做好技术储备。

  煤的多联产是指通过多种煤炭转换利用技术的有机集成,实行电能、优质燃料、化工品联合生产,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蕞大化。

  重点解决耐硫合成低碳混合醇醚技术,包括耐硫合成催化剂的研发及其催化剂颗粒与反应器的优化设计、催化剂制备的工程基础与规模生产、耐硫合成低碳混合醇工艺技术方案的优化和系统集成;先进煤气化及相关配套技术,是实现多联产的基础和核心技术,包括加压煤气化过程中的流动和反应模拟优化、加压煤气化的工程放大技术、基于无机透氧膜的高效制氧技术、煤气的高温脱硫技术;燃料灵活、低污染燃烧技术,包括为解决高氢燃料贫燃料预混燃烧室的燃料分级和空气分级及控制系统、高氢燃料贫燃料预混燃烧室防回火设计的关键技术、为解决高氢燃料的变组分、变热值问题的燃烧室燃料分级和空气分级技术及控制系统;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包括发展和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基多联产系统集成的理论和技术,为煤炭联产系统的设计优化/控制和稳定运行提供依据和方法等。

  在潞安完成油电联产试验,在太原小店、晋城发展1000T/天级先进气化技术、大型加压煤气化技术、耐硫合成低碳醇技术和富氢燃料技术,与河南永煤集团合作完成油电、化学品联产中试。

  煤层瓦斯开发利用和煤层气开发,不仅可以合理利用优质能源资源,而且可以有效解决煤矿安全生产问题,具有良好的投入产出效益。

  重点解决瓦斯抽放中的技术难题,尽快形成适合我省煤矿特点的矿井瓦斯开发利用工艺技术体系。开发瓦斯气综合监测系统、空气钻井工艺及设备、钻井压裂技术、瓦斯抽放钻孔自动排水技术、瓦斯提纯技术。开发应用不同浓度下瓦斯气发电技术及低浓度瓦斯专用发电技术。按照产学研方式,在晋城、阳泉等主要高瓦斯采区开展地面区域瓦斯抽放技术研究。建设一座120MW煤层气发电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煤矿瓦斯规模化开发利用。

  开展煤层气透气性技术研究、煤层气地面抽放试验及产业化、井下巷道长钻孔抽放试验及产业化。研究井网合理布置形式及井间距设计,优化循环介质、压裂工艺、泵注方式,优选支撑剂,优化施工排量和排采工艺。在沁水煤田南部、河东煤田中部煤层气资源富集区,建立煤层气规模化开发示范工程。

  全矿井数字化安全生产监测系统:开发数字化矿井安全生产和煤矿塌陷、矿震监测技术、矿震与瓦斯的协同监测系统及综合配套技术,建立矿井瓦斯和煤尘监测系统、矿井通风参数监测监控系统、矿井掘进工作多局部通风集成控制系统、矿井电网安全参数监测监控系统、矿井安全行为管理动态监测系统,以及矿井动力灾害预警系统。

  煤炭高效、集约化开采技术:开展特殊条件下的地质、安全、开采等基础理论研究,三维CAD设计软件的二次开发,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煤炭生产技术。开展煤矿大型主井胶带输送机高压变频启动技术研究与应用,齿轮及材料热处理工艺试验研究等共性技术的研究。重点开发煤炭高效集约化生产集成技术,为重大成套装备提供技术支撑。开展产学研联合攻关,进行实验室与数值模拟、现场工业性试验,创建复杂地质条件下超厚煤层高效高回收率安全开采装备、工艺和现场管理的综合技术体系。

  我省是矿业大省,矿山机械及重卡汽车装备需求巨大,且具有较为雄厚的生产制造能力,此专项有助于提高装备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

  重点支持矿山机械整机生产技术,研究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建立产品数字化和智能化协同设计制造平台,开发矿山机械整机可靠性技术,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和管理的集成技术。依托重型机械企业研制大型和特大型矿山成套装备,开展产品、制造工艺和工艺流程技术的应用技术研究,关键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和可靠性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申请整机发明专利10件以上。完成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600万吨高产高效工作面采煤成套设备的开发、生产,其中装机容量在900KW--2200KW的大功率电牵引采煤机及其关键配套设备要实现系列化。

  重点支持为重卡汽车整车性能匹配的设计技术、模具制造技术、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和自动化生产线技术。研究开发关键重汽配件技术以及安全、环保、节能技术,研究配套的关键件柴油机、底盘的可靠性技术,加速开发全甲醇燃料汽车。充分利用现有的重车平台和生产目录,组建重汽技术中心,完善数据库和网络协同设计平台,实现重卡汽车整车生产及关键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动力性能等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

  无镍不锈钢与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工艺是替代进口、满足内需的关键技术,对于冶金产业的提升优化具有战略意义。

  重点支持冶炼、连铸、精磨、热轧连续稳定生产工艺技术,组织开展钢质纯净度技术、连铸坯等轴晶比例与控制铸坯横裂技术攻关,开发热卷表面粗糙、热卷无氧化退火、热卷、冷卷酸洗热处理工艺连铸纯净化和细晶化控制技术,研发铸坯的控轧和控冷技术、控制组织转变和性能技术、控轧代替成品板热处理技术。开发铁水预处理—K-OBM-S—VOD—连铸—热连轧—20辊森吉米尔轧机、采用预处理+转炉吹炼+LF钢包精炼+RH真空精炼+连铸完成冶炼、热连轧控轧、控冷成材的生产工艺并实现产业化。

  以太钢为主,与国内具备不锈钢研发能力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合作。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组织无镍不锈钢和低碳贝氏体钢冶炼技术攻关,独立开发优质合金钢连铸及热轧技术。

  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重点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有机结合,可以提高产品设计开发能力,提升传统产业装备技术水平。

  在150户规模以上离散型工业企业,推广CAD/CAPP/CAM集成应用,10个重点企业采用CIMS、敏捷制造、精益型生产技术,重点在采煤机械、重型汽车、起重机械、纺织机械制造领域采用虚拟设计与仿线户规模以上流程型企业,全部采用DCS或PLC控制系统。推广3C/ERP集成应用。扶植太原重机、山西煤矿机械、大同齿轮、山西焦化等企业跨入国家级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行列。

  制定信息化项目管理规范和信息化工程技术服务规范。整合发展专业化的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搭建资源共享的网络化技术服务框架,形成12~15个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中心。提供基于ASP的行业性制造业信息化服务软件系统及工具集,建立2~3个制造业信息化服务网站。重点发展10家制造业信息化软件企业及技术服务公司,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信息化软件的产业化发展。

  纳米、永磁、多晶硅、镁合金等新材料属于我省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旺盛的市场需求。

  建设省级纳米科技工程研究中心2~3个,组建纳米重点实验室、测试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发展共用技术平台。创新纳米粉体材料的制备、表面改性和复合应用技术,争取在医药、环保、能源、器件、复合材料领域的纳米技术应用及纳米材料制备方面有所突破,形成产业化规模,初步确立“纳米强省”地位。

  提高钕铁硼材料含量和产品档次,研究开发钕铁硼烧结工艺自动化和半自动化操作技术,N50以上高档烧结磁体大批量稳定生产技术,纳米晶复合永磁体生产技术,耐高温、高矫顽力磁体生产技术,微特电机、磁疗设备、永磁传感器件等磁材终端产品产业化技术,钕铁硼永磁表面处理技术,N53系列产品、纳米磁材制备技术、高温磁性材料、钕铁硼材料再生利用技术。

  开展镁合金及压铸件、型线材生产技术工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重点支持挤压镁型材、非金属镁功能材料(轻质氧化镁、碳酸镁及镁盐)、高新科技镁金属材料和镁复合材料、多孔材料、储氢材料及生物材料的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开展多晶硅铸锭和切割工艺研究及关键技术开发,重点支持多晶硅铸锭中的加热及保温技术、真空技术、水冷却技术、温度测量及控制技术、保温升降机构设计及定向长晶速度控制技术、硬脆材料精细磨削切割机理及工艺、高速走丝机构设计与控制技术、大尺寸薄硅片的切割技术开发及产业化。

  建筑耗能约占全社会用能的30%,节能潜力巨大,带动相关材料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增加保温措施,提高供暖效率,不仅可以节约能源,减轻供电负荷压力,而且可以减少城市集中供热投资,减轻大气污染。

  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镇和社区建设。重点开展超低能耗与绿色建筑研究,在建筑领域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地热及太阳能光热光电光纤,有效降低建筑物能耗;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城市中水回用、垃圾资源化,开发雨水回收利用技术。

  开展建设领域资源节约政策激励机制研究;资源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评价体系研究;建筑能耗统计与检测技术研究;住宅换气热回收技术研究;室内环境评价指标研究;新型建筑体系研究。

  加强中药现代化基础理论研究,包括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标准研究、中药方剂和产品创新研究、重点野生药材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药饮片泡制机理和泡制工艺规范化质量标准研究、指纹图谱研究、中药材绿色生产技术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等。重点研发中药生产工艺创新技术、液体和固体制剂的高浓度提取、中草药高产优质选育等中药现代化产业综合技术。

  支持建立符合GLP要求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中心,鼓励省级主要医院建立符合GCP要求的西药新药临床研究基地,扶持重点医药企业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中试基地。

  旱作节水高效农业综合配套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跨越式发展。

  突破十大关键技术:抗旱节水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作物抗旱节水和水分高效利用技术;高效、低成本、防堵、耐用节水设备的研制;蓄水窖防渗材料的研发及雨水的集流、提用技术;新型固土集水材料的研发;农田治理及中低产田快速培肥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覆盖材料的研制;环保型节水化学制剂的研制;土壤墒情自动监测与适水灌溉技术;生态资源与作物布局优化配置技术;集成优化现代节水高效技术体系的研究开发及示范推广。组织相关科研单位联合攻关,建设生物节水技术示范工程、集雨有限补灌示范工程、农艺节水技术集成示范工程、节水高效种植示范工程、井灌区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和风沙源区治理工程。开展生物节水的应用基础研究、集雨有限补灌技术和设备研究、土壤扩库增容技术研究、农业气象灾害预测预报技术研究、耕作制度及抗旱作物优化配置研究,建立旱作节水高效农业信息化平台,重点支持实用技术的配套组装和综合集成,形成生物、工程、农艺“三位一体”的节水与旱作农业技术体系。

  优质小杂粮产业化技术: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谷子、高粱、燕麦、荞麦、食用豆类等特色杂粮种质资源库,支持优质小杂粮活性物质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降血脂、降血糖、降血压、增强免疫力、抗菌功能的健康食品,鼓励符合绿色能源发展趋势的专用品种筛选和专项加工技术开发,研究解决有机、绿色杂粮主食化加工关键技术。实施规范化优质杂粮基地建设工程,建成一批有机、绿色杂粮基地、杂粮功能活性物质研究与工程化技术试验基地。组建特色杂粮引、育种中心,建立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杂种优势利用等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培育10个突破性的高产、优质、多抗、专用型特色杂粮新品种,开发5—10项适应不同生态区域的特色杂粮规范化种植技术。

  马铃薯生产综合技术开发:重点研究马铃薯种质资源库的建拓,抗病、优质、专用马铃薯新品种选育,脱毒马铃薯生产繁育体系建设,马铃薯优质、高效、无公害、丰产栽培技术,马铃薯贮藏保鲜与加工技术研究及马铃薯小型装备机械开发。建设脱毒马铃薯标准化技术示范基地、马铃薯品种资源保护和良种推广体系、马铃薯贮藏保鲜和包装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创立马铃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平台。

  红枣生产综合技术开发:开展红枣保鲜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丰产、抗病、抗裂果品种选育,优质早熟鲜食品种选育,优质晚熟耐贮鲜食品种选育;开展土壤、气候对枣树适应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研究;开发枣病害裂果防治技术,建立红枣“绿色”栽培标准化技术规程,开展红枣综合精细加工技术研究,开发鲜食枣周年/亚周年供应配套技术。

  探索工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模式是解决煤矿土地塌陷和次生地质灾害的有效途径,对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建立矿区土地复垦先锋植物种质资源库;研制开发土地复垦生土熟化专用肥料及工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剂;地质灾害模拟模型预报技术,重点开发不同类型工矿区土地复垦模式集成技术、不同矿区先锋植物优化复垦种植立体模式;建立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体系。

  在查明山西省工矿区生态衰退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工程复垦、生态复垦和生物复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模拟模型,进行地质灾害预报,探讨生态重建方案。集成关键技术,建立针对不同工矿区的地质灾害治理和土地复垦模式。

  依托省内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实行联合攻关和技术协作,选择在不同类型的工矿区实施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关键技术攻关,并相应建立示范工程。

  高等级公路尤其是高速公路,只能使用高性能的改性沥青(SBS、SBR、PE等)才能满足其基本要求。本专项将研发适于我国国情的改性沥青“一次完成”制备工艺。

  研究一次性剪切(研磨)成功的适用工艺及机械原理,沥青及其改性剂的物化特性及其规律特性,改性沥青制备及储运中的抗离析问题。开发基质沥青的快速升温及抗老化技术,改性剂的高精度计量和添加工艺,成套设备的设计及合理配置技术。

  在设备制作成本基本维持不变的前提下,改变多次循环制作为“一次制作”完成,节约制作时间2/3以上,节约能源消耗60%以上。

  我省属典型的煤烟型污染省份,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重大战略工程。开展全省大气污染现状和来源研究,研究区域性大气环境目标容量总量控制技术、大气PM10与S02控制技术。建立全省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体系,研究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措施,为绿色山西及绿色奥运提供技术支撑。

  以太原市、临汾市、阳泉市、晋城市、大同市、长治市和朔州市为重点,研究区域空气污染物演变趋势,分析空气污染物成因和来源,提出主要污染物控制的技术方法和技术政策。“十一五”初期在长治市建立大气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十一五”中后期向全省主要城市全面推广大气环境治理工程及相关技术。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体现以人为本原则、惠及千万百姓的民心工程。

  按照“生产标准化、检测平台化、服务网络化”的要求,建立全省食品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平台对外为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对内为检测监管信息系统。通过检测监管信息系统,开展食品监控、监测、监管,办理食品备案、商家备案、企业备案,发布政策法规、食品科普知识、食品检测信息,受理投诉、反馈,开展食品安全市场调查。通过公众服务信息系统,向社会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监管信息,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现政府与公众的互动。

  CDM合作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保护全球气候领域的主要合作机制。通过实施CDM项目,可以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促进我省能源资源的高效洁净开发利用。

  CDM重点领域:煤矿甲烷气回收利用、垃圾填埋及回收利用、畜禽粪便回收利用、土地用途变化和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燃料的逸散排放和收集、煤层气开发利用以及节能项目。

  建立全省CDM技术服务中心。加强职能部门、相关企业及中介服务机构的技术培训,促进更多的企业进入CDM市场。

  此专项系科技厅与(地级)市政府共建(合作)项目,旨在促进市县科技工作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提升科技对地方经济的服务和支撑能力,重点支持面向当地优势产业的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围绕全省优势产业的重点布局基地建设,以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提升产业技术优势和增强技术支撑能力为目标,以产业园区、新型化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及其龙头企业)为主要支持对象,重点支持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领域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创新,促进技术组装、系统集成以及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建设,加大技术开发和应用,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近期,围绕晋城市无烟煤炼焦和大化肥基地建设、大同优质高档煤基活性炭基地建设、临汾精密铸造基地建设等,重点支持相关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做好与科技部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的对接工作,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支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示范推广、技术培训,推动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促进农民致富和壮大县乡财政实力。

  此专项系科技厅与经委、财政厅、行业协会和企业共建项目。旨在塑造和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主要目标是,引导形成一批创新型企业,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增强优势产业的原始创新能力和重点领域的集成创新能力。

  在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针对企业特点和发展要求,从条件相对成熟的企业起步,引导企业走创新型发展道路。加大企业参与科技计划力度,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项目。在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以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重要技术标准建设为纽带,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产学研战略联盟。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和产业化基地建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旗舰企业和重点院所,联合建设行业性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重点支持调产重点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面向重大科技需求,以建立共享性科技服务机制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成果转化水平为目标,搭建多层次、高效能的科技平台。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要求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科技研究开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科技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技术组装”、“技术集成”式的技术共享。实行科技资源的整合、共享及优化配置,推进科技平台建设网络化、运行制度化、管理科学化、保障法规化和服务市场化,增强科技条件发展能力,为全省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以太原市为龙头,以科技信息网络为重点,整合科技基础数据与网络科技环境平台、科技文献资源平台、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平台、自然科技资源平台等科技资源,基本形成共建共享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形成网络互通、信息共享、仪器共用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建成煤炭、焦炭、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生物、中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基础件资源信息数据库。

  ——初步建成科技信息共享平台。将省内80%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50%的重点企业纳入共享平台框架体系。

  ——建成省内综合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成国内各大数据库镜像站点,建成科技文献资源和共享型文献保障服务平台。

  ——建成省城大型仪器协作共用区域网。重点以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为协作网成员单位,对20万元以上的科学仪器设备实行协作共用。建设山西省大型科技精密仪器维修指导服务中心,形成集协作、维修、培训为一体的科研仪器服务机构。

  ——完善山西省种质资源库。进一步完善“山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建成 “山西省动物科技标本馆、“山西省植物科技标本馆”和“山西岩矿资源标本馆”。建成“山西实验动物信息”网站,建立5个符合国家标准和与国际水准接轨的动物实验环境设施。

  ——确保平台资源有效管理、高效使用与资产安全。按照公共资源配置及使用的合理性、公正性、规范性和有效性要求,以开放、共享、服务为宗旨,不断提升服务满意率和技术配套性,建立健全共建共享的体制与机制,实现科技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目标。

  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原则,以国家和省重点学科、实验室、科研中试基地、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基础,建立协调一致和分工合作的运做机制。重点建设专业科技创新平台,为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创造条件,形成领域多元化、功能专业化、结构层次化、组织系统化、服务社会化、机制市场化的科技研究开发平台。

  ——建立山西省开放式工业开发研究院。吸引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技术成果产业化开发项目和试验项目,为重大研究项目和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开发活动搭建技术转移平台。

  ——建设科研型大学和基础研究团队。瞄准我省优势特色产业,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建设学科基地。“十一五”期末,建成20个左右的基础研究基地,20个左右的基础研究团队。

  ——健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以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基础,在煤炭、电力、冶金、重型机械、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中医药、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等领域建设专业性的科技创新研发基地,突破一批有影响力的共性关键技术。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建设5个省级开放式产业技术实验室。在54户优势企业建立健全技术开发与设计一体化的企业技术中心,形成技术研发的开放式平台。鼓励企业与科研部门、高等学校联合共建工程实验室、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工程化平台。

  ——建设软件产业园区。依托太原、长治高新区和其它各类科技园,整合省内IT资源,推进软件技术开发与产业化,形成软件产业集群。

  ——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平台。积极配合“路线图计划”的实施,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配套力度,积极搭建中小企业创新平台,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

  ——完善科研组织与管理机制。以科研项目为依托,组织产学研三方力量,建设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建立以利益为纽带的市场化科技管理机制,促进研究方向由基础研究向应用型转变,促进重大技术的集成开发。

  以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为目的,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为重点,围绕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建立具备科技成果与技术需求信息发布、科技企业孵化、技术产权交易、科技创业投资、科技评估咨询、知识产权和人才中介功能的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加快区域性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等为载体,以利用京津、东部沿海地区等高科技资源和我省科研院所技术成果为重点,加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与产业化,使我省成为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合理布局特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以“双新基地”建设为中心,重点建设七大优势产业技术成果转化服务基地。根据优势产业发展与布局需要,重点建立朔州畜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太钢集团不锈钢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临汾铸造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介休焦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潞城煤化工科技转化平台、运城医药科技转化平台。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支持企业组建各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科研院所和引导科技人员创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立健全区域性科技咨询等行业协会组织。加快建设以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龙头,各市、县生产力促进中心为结点的网络体系,把山西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建成国家级重点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支持建设煤炭、电力、化工、冶金、环保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加强成果转化的引导。各级科技三项经费要按一定比例用于扶持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科技成果产业化。大力发展技术咨询、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技术服务中介组织,完善技术商品价格形成机制,活跃技术产权交易,使科技成果产业化成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重要途径。

  以政府为主导,整合科技资源,依托太原、长治高新技术园区及重点院校,采取集中投入、连续扶持的方式,加大引智示范基地、重点实验室建设。围绕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国内外优秀人才库。广泛开展国内外科技交流合作,发掘和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搭建跨地区、跨领域、跨学科的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加强重点技术的国际动态跟踪研究。重点跟踪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新医新药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国际前沿科技动态,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和科研成果。全面推动“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引进计划”的纵深发展,在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和太原、长治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有条件的部门或单位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计划,为我省相关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建立稳定的国内外科技合作渠道。保持与驻外科技机构、国际组织、合作国政府、行业协会、教学研究机构与海外华侨、留学人员、企业家的密切联系,形成稳定的技术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山西省国际科技合作网。充分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建立起方便、快捷、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合作平台。

  ——加强对国别政策、优势资源以及省内需求的调查研究,制定务实的指导性计划,为基层单位提供决策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

  ——全面提高平台服务质量与水平。将平台建设工作的涉外内容纳入各相关部门的国际、国内合作计划,实行国内外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对接,实现科技交流合作平台的互补共享,加快科技要素流动和技术交流。

  以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大学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优化科研组织结构,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具有整体合力的创新机制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大科技体系架构。

  构建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技术开发项目为载体,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为支撑,以产学研相结合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成果,形成一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推动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自主创新、联合创新。

  ——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通过财税、金融等政策,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成为技术创新投入的主体。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支持企业成为研发活动的主体,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支持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企业参加重大科技专项。

  ——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吸引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以参股的形式进入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机制。在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领域,要建立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的机制。要以重大技改项目为纽带,建立产学研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

  ——鼓励大型企业兼并、收购科研机构或建立自己的技术开发中心,引导科技资源向企业集中,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以太钢、太重、太化和西山煤电等旗舰企业为依托,建立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集中开发适用于全行业的共性、关键性和前瞻性技术及成套设备。

  ——依托大型企业集团和旗舰企业,建设行业性工程技术中心,瞄准难点、共性技术,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发。

  ——高度重视科技型中小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完善技术服务体系,创造有利于中小型创新的环境。

  ——实施以扶持自主创新为导向的政府采购政策。重视引进技术与装备的消化吸收工作,鼓励扶持技术再创新和设备国产化。

  ——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属于政府定价的高科技新材料、新药品、信息技术和环保产品,可适当延长新产品试销价格期限。减免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生产经营用房的交易费和产权登记费,重点项目的土地出让金按蕞低标准收取。

  ——鼓励省属应用型科研机构直接转制为科技型企业。支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模仿,提高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以“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为目标,整合各类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和信息资源,增强以科技创业中心、科技基金公司、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山西省科技情报研究所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功能。根据经济发展的需求,突破科技与经济的体制和机制障碍,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机制灵活、功能完备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以山西省科技基金发展总公司为龙头,建设科技投融资中介服务、科技创业企业增殖服务为主导的一条龙科技服务体系。

  ——以山西省创业中心为龙头,加快全省企业孵化器网络化建设,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由综合性向现代专业型孵化器转变,形成优势特色产业的创新孵化体系。

  ——整合科技信息情报资源,以科技信息网络为支撑,大力发展科技咨询与评估,建设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大力推进科技市场建设,培育和完善科技中介服务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市场运行机制。

  ——大力扶持专利代理机构,提高专利服务水平和效率,建立专利代理服务体系。

  ——调整合并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实行公司制改造。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协会,实行科技中介人员执业资格制度。理顺政府与科技中介机构的关系。实现科技中介机构的市场化运作。

  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各类企业,通过创业投资基金、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及证券市场等多种形式,参与四大平台与六大体系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资体系。

  ——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的科技投入机制。切实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制定合理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加速科研仪器设备折旧、项目补贴、贷款贴息、资本金注入等措施,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十一五”末,大中型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

  ——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 “十一五” 期间,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投入增幅。财政性科技投入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支持进入中试阶段的科研项目,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发挥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试点城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吸引各类社会资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设立“山西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企业重大科技需求,经过征集、整合、筛选和凝炼,提出面向企业的重大科技项目,实行企业投入和政府补助的方式,由省科技厅组织招投标,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促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创新型山西的建设。

  ——设立“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专项资金”,加大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和利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政府性投资,支持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与发展壮大。

  ——设立“对外科技合作交流专项资金”,加大对外科技合作交流的财政支持力度,引导、扶持举办层次高、国际影响大的技术交流、学术会议和展览,积极组织有关专家、技术人员赴外交流,组织外方专家到山西指导和培训。

  ——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程序和评估体系,改革政府科研经费管理和项目资助办法。完善技术研发合同制,大力推行课题制,对部分项目实行基金制。对应用型科研项目,要以是否获得一定比例并足额到位的企业资助和自筹资金作为政府资助的前提和条件,用经济手段引导科研机构由学术型科研向市场导向型科研转变。

  ——完善创业投资机制。实施“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积极推进风险投资活动。设立“山西省创业投资政策性引导资金”,通过参股的方式,为创业投资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引导各类社会资金投向处于种子期和起步期的高新技术企业,形成政府资金引导、企业资金主导、科研部门资金和技术入股的创业投资机制。大力引进省外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基金运作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建立有限合伙制创业投资模式。允许一定比例的合伙资金向省外投资。

  ——进一步完善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建立“软贷款科技平台”,重点支持“十一五”期间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产业化开发。

  ——设立“山西省科技创业风险补偿资金”、“山西省科技创业担保资金”,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的支持力度。

  坚持以市场化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围绕人才使用、培养、吸引三个环节,突出科技发展战略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团队、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三大重点,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环境,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建设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人才开发体系。

  ——改善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原则,建立平等、科学、高效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重点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其他高级科研岗位逐步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陋习,形成有利于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引导企业加强人才工作,建立健全现代企业人事管理制度。建立以人才资源共享为目的的新型人才管理模式,努力实现人才的社会共有和共同使用。加快科技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库,实行网络化管理,调节人才供需,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配置。全面推行评聘分开、自主聘任的职称政策,

  ——改革和完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作为科技人才的主要考核指标。对应用型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在成果鉴定、评奖和职称评定时,要把技术成熟程度、成果的实际转化价值和经济效益作为重要的鉴定和评审依据,引导科研机构和人员根据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工作。

  ——用足用好省内科技人才。通过平台建设和重点项目研发培养和凝聚人才。鼓励科研专家与企业经营者结对子,形成创新—产业化的科研互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山西省科技人才资源库,依托各级人才交易市场建立科技人才市场体系,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市场化配置。

  ——重视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依托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项目,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重视培养科技领军人物,抓紧培养一批中青年高级专家。

  ——加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力度,加快实施五项人才工程。建立和完善引进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和“柔性引进”机制,创建“黄河学者”专家团队。设立引进人才科研“种子基金”,努力改善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的科研条件和生活水平。在太原市创办归国留学生与大学创业园,为海外留学人员、华侨科技人才及其来晋工作的科研人员创办高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提供条件。

  建立开放型科技资源组织体系,培育市场化科技资源配置机制,改革省属科研院所体制,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实现科技资源的有序流动、合理组合和高效利用,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产业制度要求,全面推行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并重的企业资本治理结构,健全以激励创新、强化应用为主导的内部管理和运行机制。

  ——改革科技人员分配办法。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原则,实行按岗定酬、按任务定酬、按业绩定酬的分配制度,自主决定内部分配,实现科研资源的蕞优化配置。

  ——鼓励科研院所把科技成果以无形资产形式入股股份制科技型企业。合作方为国有企业的,可以从近三年国有资产的增值部分,一次性提取不超过30%的额度作为股份“期权”,经同级国资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批准,奖励给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现科技资源要素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制度化。

  进一步健全我省科技法规体系,重点完善科研机构法规体系、科技创新法规体系、科技投资法规体系、科技人才法规体系、创业投资法规体系、高新技术开发区法规体系,形成法规配套协调、法律关系调整全面、法规保障得力的地方科技法规体系,营造有利于加强技术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展高新技术并实现产业化的法规环境。

  ——健全法规体系。颁布《山西省科技中介服务条例》、《山西省科技人才教育培训办法》和《科技创业投资管理条例》,出台相关的实施意见和办法。制定各种激励性政策和机制,加强对创业投资、贷款担保、人才与成果引进、重大项目引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出台《山西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将科普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结合《行政许可法》和《合同法》,修改《山西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逐步完善技术市场管理。制定《关于加强山西省自主创新的若干意见》,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政策,完善自主创新激励机制。制定我省《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实施细则,构建并完善科技统计监测和评估体系,建立科学技术评价制度,形成由前期评价、中期评价和绩效评价构成的完整科学的评价体系。

  ——认真执行国家国际科技合作许可和登记制度,依法维护国家科技、经济安全。加强科技市场的法制化建设,对科技入股、科技招投标、涉外科技交易、科技产权交易、网络电子科技交易做出法律界定,确定科技市场行为主体的社会关系及经营关系,明确权利、义务及责任。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保护制度,依法打击专利侵权等侵犯知识产权所有人权益的行为。加强科研过程、奖励申报、成果鉴定等各环节的产权保护。设立保护知识产权基金及兑现奖惩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的评估制度,鼓励知识产权所有者有偿转让知识产权或以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依法保障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强化执法监督。健全法律监督机构和职能,实行监督责任制。加大科技法律宣传,推行科技法制教育,加强科技法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强化执法队伍的德能勤绩考察,保证科技工作的正常进行。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13564686846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


本文链接:http://zhongnangaoke.com.cn/index.php/post/4153.html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中南高科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国内外产业创新平台

中南高科提高核心竞争力深化国内外产业创新平台

  近日,工信部部长肖亚庆在《人民日报》撰文提出,纵深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推动工业互联网网络改造升级,完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推动平台进园区、进企业,扩大“5G﹢工业互联网”应用。   2021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水平处于全球第...

山西阳泉发现1名初筛阳性系复阳人员

山西阳泉发现1名初筛阳性系复阳人员

  中新网太原7月3日电 (记者 范丽芳)7月3日,山西省阳泉市郊区疫情防控办发布消息称,7月2日,该区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1名初筛阳性人员。   经核实,该人员曾于今年4月17日在该区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被诊断为新型冠状肺炎确诊病例(轻型),并于当日转至太原市第四人...

【三晋直通车】阳泉这些女性受到表彰!

【三晋直通车】阳泉这些女性受到表彰!

  为表彰先进、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近日,山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山西省妇联联合印发《关于表彰2021年度山西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山西省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山西省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个人)和山西省五好家庭的决定》。   其中,我市7名女性被授予山...

五大亮点:看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五大亮点:看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新气象

  打造开发区建设升级版,决胜高质量发展新战场。推动全省各类开发区,由拓展面积向提高效益、由同质化竞争向差异化发展、由注重硬环境向创优软环境转变。要强化规划引领,进一步优化园区功能,延伸产业链条,推进腾笼换鸟,集聚创新资源。强化经济产出,有序推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滚动开展“三个一批”活动...

总投资525亿元山西阳泉首家垃圾发电项目年底具备投运条件

总投资525亿元山西阳泉首家垃圾发电项目年底具备投运条件

  山西省阳泉市首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工程进展顺利,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57亿元,预计年底具备投运的条件。   阳泉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占地面积98.14亩,距离东落菇堰村1.5公里,距离市区15公里。项目总投资5.25亿元,工程设计为两期,一期建成后可以满足...

山西阳泉大名鼎鼎的4所高中阳泉一中稳居榜首你听过几所

山西阳泉大名鼎鼎的4所高中阳泉一中稳居榜首你听过几所

  原标题:山西阳泉大名鼎鼎的4所高中,阳泉一中稳居榜首,你听过几所   山西阳泉大名鼎鼎的4所高中,阳泉一中稳居榜首,你听过几所。   中国有许多优秀的经济强国。尽管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无法与这些经济强国相比,尽管其大学的教育资源没有那么丰富,但它仍...

阳泉乡村旅游景点大全阳泉乡村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阳泉乡村旅游景点大全阳泉乡村旅游景点大全排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阳泉乡村旅游景点大全,以及阳泉乡村旅游景点大全排名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阳泉旅游景点比较好的地方有阳泉翠枫山景区、藏山风景区、桃林沟、诸龙山森林公园、冠山景区。   阳泉翠枫山景区翠枫山位于阳...

山西阳泉“蕞牛”的4所高中学霸“遍地走”考上基本拿下211

山西阳泉“蕞牛”的4所高中学霸“遍地走”考上基本拿下211

  高考生想的是怎么才能够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而中考生想的则是怎么考上一所好的高中。如果能够考上一所优秀的高中,将来考上好大学会变得更加轻松,因为这些优秀高中当中不仅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而且也有非常先进的教学水平。   山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不能和其他的一些经济强省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