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中南设计分局往事
当年成立的背景是三线建设前期,共和国成立不久,国家计划在全国设立四个大区,共有西北、西南、东北、中南四个铁路设计分局。
筹建队伍在武汉的头部个落脚点是坐落在武昌杨园四美塘建新里338号(现为54号)的武北机务段机车库,设计分局机关后来搬至杨园桥梁新村东北角通往长江边群胜船厂路旁的一幢两层小洋楼。
本期为大家带来原铁四院站场处处长胡汉章在《辉煌五十年》发表的文章。
毕业于北京铁道干校理论部,历任铁四院三总队革委会副主任、站场处处长、巡视员等职务。
1953年的春节刚过不久,我突然接到一纸人事调令,调我到中南设计分局工作,并通知我中南设计分局是新组建的单位,地址尚待确定,先去武汉待命。
杨园曾经是衡阳铁路局所属武昌分局所在地。我来到杨园原武昌分局的办公楼前,见到门墙上贴有一张大白字条,有“中南设计分局报到处”几个大字,我站在门前看了许久。
那是一栋别墅式的二层小洋楼。我走进一层,里面空荡荡的,在另一个房间里堆放着一些旧家具和杂物,没有人出入。
到了二层对楼梯口的房间里,听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我敲门进去,屋内有四五个人围在火盆边上烤火谈天,见我进来其中一人站起来问,“你是来报到的吗?”我将介绍信和调令交给了他,他从木柜子里拿出个大本子,对照之后,自我介绍说:“我叫刘果,是负责人事报到和登记工作的”,他指一位年岁稍大的人说这是沈副局长,同时也将在座的人一一作了介绍。又指我说:“这是广州路局调来的经济调查科的科长胡汉章同志”,接着要把我介绍到武北行车公寓去住。
两天过后,我从汉口搬到武北行车公寓,刚住上三四天,就见公寓的窗口贴出一张告示;“除行车乘务人员外其他人员请在三日内迁出公寓”。逐客令一下,包括沈副局长在内有六七个人,迁回办公室。
办公室原来人已住满了,我们后来的只好搭地铺或睡在地板上,当时居住条件非常简陋,连凳子也没有,以后来报到的人越来越多了,住处就更紧张了。
中南设计分局初建时,占用杨园的四栋小洋楼作为办公用房,其余三栋由大桥局和十二基建分局占用。后来大桥局迁到汉阳,十二基建分局与工程局合并,留下的三栋全由设计分局占用,住人办公稍见宽松些。
就在此时,铁道部下令将部设计局所属的勘测设计总队的人员编制、装备和任务,一并划归五个设计分局。我分局划归的是头部、第十五和第十六三个总队和鹰厦线、黎湛线两项勘测设计任务。原来分局只有100多人,这一下子增加到1200多人,其中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将近200人。
三个总队的负责人先后来武昌报到,接着就是总队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逐步集中在武昌。为迎接三个总队干部和技术骨干的到来,分局领导专门为此开过会议,研究解决办公用房和住房问题,查看了杨园周围的环境。
那时的杨园附近没有什么房子,洋楼以南是四美塘,过四美塘之后是一片瓜菜地,四美塘与瓜菜地之间有一条铁路专用线(当时是存梁用的),分局拟在存梁场专用线前方的瓜菜地上建几栋住宅和单身宿舍。
三个总队人员到来之后,办公和住房非常紧张,想开个欢迎会也没个地方,就将武北老机车库清理之后,用竹席隔成四人间、八人间和通铺的单身宿舍,并兼招待所,将分局机关和总队来的人员都安排在这里。
屋顶漂雨,地下潮湿,睡觉时衣服行李都是湿漉漉的。初春的天气又冷又潮,很难入睡。吃饭没固定地点打游击,后来在杨园建个简易食堂,吃饭是站着吃,没凳子。虽然吃住都很简陋,但大家都忍受住了。
到1953年底,分局党政工团领导基本到齐,也明确了党的组织由中南局直属第六分党委领导,生产科室和后勤逐步开展工作,三个总队的隶属关系和任务也都明确了,分局的筹建基本完成。
我所在的经济调查科是分局十个生产科室之一,经调科是按苏联铁路设计机构的模式编制的,它是由两个工种组成,一是经济调查,二是行车组织,所以也叫经行科,按苏联翻译的全称是“经济调查及行车组织科”,全科人员几乎全是来自铁路运输行业,对勘测设计知之甚少,也未接触过,不了解经济调查与行车组织在勘测设计中起到什么作用。
随后分配来的几个大中专毕业生,对本专业也是一头雾水。为开展工作分局印发了由苏联专家编写的“设计文件组成与内容”,共十三册,其中头部册就是经济调查和行车组织,这时才初步领略到本专业在铁路勘测设计中的作用。
鹰厦线初测刚刚结束,何珊海同志从一总队调到经调科,他曾先后在荡林线、鹰厦线作过经调和行车组织工作,向全科作了工作方法、内容和程序的介绍,也解答了疑难问题,被全科称之为经行设计工作的先驱,受到大家的尊重,后来任经调科总工程师。
经调科对鹰厦线进行了复查,又对黎湛线作了经济调查,是会同北京经调所共同进行的,由铁道部长签发的工作证明书,受到福建、广西和广东省区一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一路通畅的完成了资料收集工作。正在整理分析资料时,铁道部设计局的领导陪同苏联专家来武昌检查鹰厦线的设计方案,那时还未有总体设计负责人,由各科按专业汇报。
我们头一次向外国专家汇报有些紧张,经过反复研究,决定由何珊海同志汇报,绘制两图一表即货流分解图,行车运行图和铁路行政分界表。苏联专家看过之后评价说:“一看明白,表达清晰”。增强了我们搞好工作的信心。
1954年入夏以后,武汉阴雨连绵,长江的水位不断上涨,汇入长江的江河湖泊也不断的上涨,武汉市很快超过了警戒水位。武汉市成立防汛总指挥部,动员全市人民参加防汛,并要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驻汉中央单位,一律参加保卫武汉的防汛战斗。
当时防汛是压倒一切的神圣使命,一切人力物力服从防汛需要,指挥部将武北站附近防洪大堤划出80米堤防地段为中南设计分局防区,任务是确保堤防加固加高防渗漏。
开始组织50多人上堤,后来增加到180多人。从6月下旬到8月中旬战斗在大堤上,堆沙袋、加固堤防、夯实基础、运土运石料,每天干十来个小时,汗水加泥水,越是下雨越要确保大堤的安全。
使我难以忘怀的是,卸火车。武北站附近没有土源可用,全靠火车从远郊区运来。车上全是黄粘土,天在下雨,好不容易将车门打开,又卸不下来,挖不动也铲不动,只好从车上一筐筐地往堤上运,四五个小时还未卸完一车,把人累得筋疲力尽。
虽然又苦又累,但当洪水达到29.73米的历史蕞高水位时,安全地将洪水挡在大堤以外。在这两个来月的防汛战斗中,省市的领导几次来工地慰问,退到正常水位之后,武汉防汛总指挥部,下令奖励参战单位和个人,并将毛主席对战胜洪水的题词给每人发一份,作为纪念。
原标题:《岁月如歌:中南设计分局往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公众号:园区产业招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